最新网址:3gfk.com
字:
关灯 护眼
课外阅读网 > 大明好皇帝 > 第二十三章 中场休息
推荐阅读:

第二十三章 中场休息

杨一清这个人朱厚照不太了解,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人在弘治朝时,常年在陕西担任学政,本来是个管理一省教育的文官,却有一副将军的心,有空就去边境线上行走考察,监督边疆防务。

在弘治十五年,杨一清在刘大夏的举荐下升任陕西巡抚,才开始真正的插手军务,查禁军队贪腐,整顿地方军纪,加固城防工事,积极防御瓦剌蒙古的抢劫寇边。

在历史上杨一清军权日益牢固,后来直接成为了统领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三个军事重镇的三边总制,实际上就是三边总督,后来更是成为兵部尚书,继而入阁成为内阁首辅,地位之重,连皇帝都不可轻动。

最重要的一点,在杨一清升任兵部尚书后,仍然兼着三边总督的职务,开启了由尚书同时兼任边疆大臣的惯例,自此九边诸镇彻底成为了文官集团的禁脔。

到了嘉靖时期,杨一清在文官集团内部的斗争中落败,再加上已经年老气衰,只得辞官回乡。他在军队中威望过重,被嘉靖皇帝所忌惮,放任其被小人陷害,患病而死。

历史上杨一清这个三边总督,其实只有日常的指挥管理权,并没有调动的权利。

如果杨一清能够随意的调动军队,那岂不是和军阀一个概念了!

文官集团控制着九边军镇,但这是为了集团的共同利益才这样做的,如果集团内部出现一个过于强势的力量,那么将会吞噬掉大部分的资源,这是不符合所有人利益的。

文官集团为何要限制皇帝?不就是因为皇帝作为集团首脑,一家独大,所以大家都千方百计的限制皇权,免得大家都没肉吃。

这也导致内阁六部绝对不允许大明再出现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这会危及到文官集团对大明的统治。

但是现在朱厚照提出的临时“宣府总兵”就不同的,这个职位不仅有指挥权,而且还有调兵权,拿到这个位子,就是那种可以将外在军令有所不受的统兵大将,是大明朝最有实权的人。

一个这样手握重兵的人,不仅是皇帝害怕,就连文官集团也害怕。

好在宣府总督只是个临时的职位,专事围剿鞑靼蒙古入侵部队,打完仗就撤销了。且粮草军饷后勤这方面,朝廷会另外安排人手负责,这样宣府总督即便是手握重兵,没有粮草,想造反也蹦跶不了几天。

李东阳提议让杨一清来当这个宣府总督,其实是出于慎重考虑的,虽然杨一清是经过刘大夏推荐才当上陕西巡抚,但这只是刘大夏看在杨一清能干会做事才举荐的。

并不能说杨一清就是刘大夏这一方的人。

杨一清在朝廷里是个无儿无女,不畏权贵的孤臣,他那倔驴一样的性格,经常得罪人,如果不是为官清廉且办事能力强,早就被人给弄下去了。

谢迁和刘健一下子沉默了,显然两人都不太愿意让杨一清占这个便宜,毕竟不是自己人,但是又实在找不到更加合适的人选来承担这个职位。

这可是十五万大军的指挥权,若是弄个草包上去不仅不能给集团牟利,相反可能会拖累到大家。

“既然两位没有别的意见,那就让杨一清来当这个宣府总督吧!他现在是陕西巡抚从二品,官升一级为正二品,同时加封为督察院右都御史。”朱厚照等了一会儿,见谢迁和刘健都没有发言,就一锤定音道。

督察院的右都御史,是对宣府总督地位的一个加强,因为右都御史作为中枢官员,可以干涉地方上的军政,民生、赋税的,这是给杨一清一个保障,方便他在战时调动宣府周边的资源。

毕竟明朝官位都是相互制衡的,就连皇帝要办事都处处受限制,更别提区区一个地方总督了,如果没有这个右都御史的权利,宣府地方的文官压根就不会理他。

谢迁、刘健、李东阳俱是点头,表示通过。

这样在内阁三位大学士和皇帝的协议下,杨一清算是拿到宣府总督的位子了!

只要杨一清打赢了这一战,有了这个资历打底,日后入阁为相只是时间问题了。

“对了!我听说兵部武选司郎中王守仁曾经向朝廷上疏讨论西北边疆防务的问题,对防备蒙古人的问题颇为切中要害,很有军事头脑。这次围剿小王子一役,是朕登基以来的第一战,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