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3gfk.com
字:
关灯 护眼
课外阅读网 > 穿越之海权时代 > 第三百二十三章 入京师
推荐阅读:

第三百二十三章 入京师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华夏高层还是以多数人赞同的方式决定迁都京师,迁都意味着政治中心在承天府的撤离,没有了都城的叠加效应,未来承天府的地位会越来越低。

尤其是承天府还孤悬海外,这就更加剧了海外离岛的游离感,如何保证这样的海外离岛始终处于华夏的核心政治圈内,是摆在华夏君臣面前的头等难题。

做为华夏的大管家,主管财税的张有德在参考了各地的赋税情况之后,提出将承天府、琼州府、吕宋府、旧港府全部升级为省。满剌加城升级为华夏朝廷的直辖的直隶州,级别与大府相同。

张有德的建议是这些地方升级行政机构之后,根据华夏异地为官的原则,这些地方将会名正言顺地调派官员在这些地方施政。

而本地成长起来的人才也会调派到内地各个省份任职,多年以后文化思想全部趋同之后,这些地方再想分离,那就要问老百姓答不答应了。

升级行政机构的结果就是官位多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张有德的建议很快便获得通过,就连最难缠的御史台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随着华夏内部的问题理顺,华夏行政部门正式开始向京师搬迁,最先进行搬迁的是各个部门的行政官吏,如今的华夏可不止六部九卿,部门多了很多,其中教育部是从礼部拆分出来的,建设部是从工部拆分出来的,宣传部是从通政司升级而来。

这些多出来或者升级出来的部门需要大量的官员进行填充,这就给了华夏官员很大的机遇,以前可能熬几十年都未必能够达到一府长官,而现在几年时间就能达到或者达到更高的位置。

官员的急剧增加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隐患,一些没有高层政治经验的官员登上高位之后,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还是客观出现的问题,更别说一些投机者的主观行为,因此郑经要求御史台长官唐兴武必须做好官员的监督,任何官员无论功劳多大,后台多硬,一旦发现贪腐等违法问题,都要从严处置。

乱世用重典,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华夏不能因为一小撮的蛀虫,坏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

兴武九年秋八月!

郑经骑着马从正阳门进了内城沿着中轴线来到紫禁城正门之前,身后一大群华夏文武步行跟着郑经的马后,这是郑经第一次踏足紫禁城,在城门前停马抬头看向城门上上高悬的匾额,匾额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并排书刻着‘大清门’三个大字。

看到满文书写的匾额,郑氏心里非常不痛快,抬起马鞭指着匾额说道:“礼部!”

“臣在!”余震瀚连忙小跑着来到郑经马前躬身听后吩咐。

“将这个匾额换了,如今是我华夏天下,这劳什子的‘大清门’算怎么回事?同时将紫禁城所有匾额上的满文去掉,以后华夏官方只有一种文字,那就是汉文。

一些部落百姓愿意说自己的语言,国家也不干涉,但是想要读书、当官任职,就必须学习汉文,以汉文表达为主。”

“臣明白了!回头就安排人将所有的匾额全部换了!臣请问正门上的匾额换成什么?”

“华夏!”郑经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

从华夏门进入皇城,沿着中轴线踏上金水桥,便看到了已经改名‘天安’的承天门,郑经指着城楼上悬挂的匾额说道:“名字改回去!”

余震瀚连忙躬身应下,郑经骑马从正门进入,身后的文武可不敢一起从正门进入,而是文左武右从正门两边的侧门进入。

进了承天门,郑经翻身下马,将马匹交给侍卫,指着城楼说道:“诸位爱卿随朕登上城楼看一看我华夏的大好河山!”

“臣等遵旨!”

与郑经正值壮年不同,一些老臣已经上了年纪,比如教育部的方以智已经七十多岁,已经连续几次上疏致仕颐养天年,都被郑经温言挽留,承诺等到一统天下之后,就让老先生风光致仕。

这些老臣从正阳门一直走到承天门,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这一切郑经看在眼里,却不好说什么,这些表示尊卑的礼节没有废除之前,就必须如此,就是郑经也不能改变。

尤其是这些老臣大多数都是读书人,更注重规矩的遵守,因此郑经吩咐侍卫一人扶着一位老臣慢慢从马道缓慢登上城头。

在城头上遥看前方的正阳门城楼,两座城楼在同一条直线上,遥相呼应,两座城楼之间便是华夏六部九卿等中枢部门。

郑经看着前方那些古朴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分,在后世这些建筑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全部拆除,没有了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京师的韵味就少了几分。

未来的京师主要以行政、人文为主,会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尤其是内城之内更是不会允许任何的工业,没有工业就不会快速聚集大量的人口。

尤其是内城中的各个胡同,都是历史的记忆,这些胡同以及胡同里的房屋建筑都将是历史人文的一部分,若干年后,都能成为京城旅游业的一道风景。

而外城将会进行旧城改造,一些破旧的胡同、棚户全部拆除,在城外择地兴建新的住宅社区,拆除出来的土地将会建设大量的商业区域,为将来京城旅游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购物、休闲等一切所需要的的服务。

只要经营得当,将来的京师光是旅游观光这一项收入,就足以让京师成为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未来的华夏必然是国家强大、百姓富足。

只要官府不断引导,百姓非常愿意走出家门,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网</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