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内不知为何,他们看完这首诗之后,瞬间鸦雀无声,让那些坐在位置上的人脸色迷茫,有些懵。
贾赦也想看看为什么啊,难道诗赋写得这么好?但是这么多人围着贾政,他想挤也挤不进去。
此时贾政说道:“各位不要出声,等我评选完了诗赋,再说也不迟”。
众人回到了自己的座位,小声讨论着什么,虽然他们是小声议论着,但架不住人多啊,顿时整个厅里的声音震耳欲聋、声如洪钟。
众人打听清楚了坐在贾兰左边的就是贾凝,纷纷看向贾凝,目光中有的带着疑惑,有的带着震惊,有的带着嫉妒,也有些不屑的目光看向贾凝,他们根本不相信这就是他本人作的诗。
贾政的门客上前,请示了贾政一番,随即双手拿起宣纸,字正腔圆道:“诗会第一名贾凝,第二名贾琼,第三名贾宝玉……”。
贾政让贾凝向前来,坐到他身边,贾凝给贾政行了礼后,一声不吭的坐在贾政身旁的椅子上。
众人看向贾凝,贾凝没有看他们,他在回贾政的谈话,也避免了尴尬。
姑娘们见贾凝约莫十二三岁,一身白色锦袍,另有一根白银色簪子束着黑发。
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俊俏,一双乌黑深邃的眼眸里蕴含着说不出来的意境。
众人观他玉树临堂,一言一行颇有风度,不由连连称赞,整个厅中又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声音。
突然有几个人对贾凝嚷嚷着,他们对着贾母说道:“如何证明这首诗是贾凝所写的呢,如果不是贾凝所作的呢,不过一个十一二岁的小郎,怎么可能做得这首诗”。
坐在厅中的众人也有不少想质疑的,不过被他们抢了先,于是他们便起供起来,对贾凝指指点点。
贾赦也趁机说道:“听闻我这位侄儿今年不过才12岁,如何做得了此诗”。
随即又面向贾凝,咄咄逼人道:“你一个12岁小童,怎么可能做的了此诗,我不信”。
贾凝毫不生气,甚至有点想笑,起站拱手行了一礼,不卑不亢,平静的看着贾赦,反问道:“赦伯叔如何知道这首诗不是侄儿作的呢?”
贾代儒也看不下去了,愤愤不平的对着贾赦大声说道:“先不说这字,先说贾凝在族学中学习极佳,尤其是诗赋,他完全有可能做的这首诗,你不信这首诗是贾凝所作,可以去查一查大周诗赋中有没有这首诗!”
被自己的叔伯怼到,贾赦当然不能回怼他,只是找了个小厮,让他把大周诗赋录这本书拿来。
贾政闻言,上前说道:“不必了,我已经查完了,你不信,可再查一遍”。
贾赦还是不相信,满脸不屑一顾的拿起书翻着目录,书页飞快翻动,很快翻到了最后一页,还是没有。
贾赦只能无话可说了,颇为羞愧的低下了头,众人大惊,也都相信这首诗便是贾凝所作。
贾赦灰溜溜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又羞又怒,恨不得找个缝钻进去,于是边走边说:“写的再好,也不能直接就评第一啊,这不符合规矩”。
贾母眼看丢人都丢到家了,今天的事都被别人当成笑话了,贾赦还在闹腾。
随即一点面子都没有给贾赦,当着一众小辈的面,训斥了他一顿。
随后贾赦已经没脸待在这里了,知会了贾母一声,不看众人脸色,快速迈步着走出了内厅。
不再看贾赦离去的身影,贾政转过身来,随即问起贾凝:“今个想要什么彩头啊!”
贾母虽没有如愿以偿的让贾宝玉当上第一,但是她也没这么小气,毕竟前三名都有彩头,没说大小,所以贾凝不算抢贾宝玉的彩头。
于是贾母也大方的说道:“想要什么彩头尽管说,老太太我不怕你要”。
贾凝迟疑片刻,回道:“老太太给什么咱就要什么”。
贾母也没想到贾凝这样回答,顿了顿口,缓缓道:“刚闻你母亲说,你现在身边还没有一个丫鬟,正好前不久赖嬷嬷送的丫鬟不错,便送你吧”。
贾凝没有拒绝,立刻说道:“谢谢老太太,这个彩头孙儿很喜欢”。
很快到了那个金陵族人和贾宝玉要彩头了。
……
诗会的余欢也马上结束了,今夜的贾凝在贾府有了些名气。
贾政叫贾凝坐在他身边,到底也是叔侄,袖口一挥便跟贾凝说起贾府往日的辉煌,一番高谈阔论下来,或许是因为触景生情,夸夸而谈了许多贾凝不知的事谊。
许久之后,贾凝余光看见有不少人在紧紧盯着他,这令他有些不自在,只能规规矩矩的坐着。
再加上贾凝很不喜贾府宫斗的氛围,一言一行都要规规矩矩,就更不愿待在这里,正好宴席快结束了,贾凝便找到个机会跟贾政说道:“伯叔,小侄不胜酒力,头晕不己,这就先回去了”。
贾政满脸笑容,道:“我也不多做挽留了,侄儿回去吧……以后叫我叔父就好”。
贾凝点了点头,拱手说道:“下次一定,侄儿这就走了”。说完便慢慢转身就走了。
贾凝却不知在侧门有一位妙龄女子和他一时间走了花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