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午时前后,上林苑,兽圈。</p>
当窦太后带着刘胜、刘非两兄弟姗姗来迟,早就等候在兽圈外的天子启,明显已是有些昏昏欲睡;</p>
但在看到窦太后的身影后,天子启还是强打起精神,赶忙迎上前去,自刘胜手中接过窦太后的胳膊;</p>
恭顺的搀扶着母亲窦氏,到早就准备好的延席之上安坐下来,天子启才笑着退后两步,对窦太后大礼一拜。</p>
“儿臣~参见母后~”</p>
“敬问母后躬安~~~”</p>
略带浮夸的一声拜喏,也惹得兽圈周围伺候的宫人们纷纷为之侧目,似是想要一睹天子启多年难得一见的恭顺。</p>
倒是窦太后,见天子启这般架势,却漠然撇过头去,目光随意撒向不远处的兽圈,嘴上不冷不澹的回道:“托皇帝的福~”</p>
“只要今日,别‘意外’掉进兽圈,三两日内,便还死不了······”</p>
听闻母亲这一番夹枪带棒的回复,天子启也不由面色一滞,略有些尴尬的僵在了原地。</p>
只片刻之后,却又见天子启赶忙恢复先前,那满是恭顺的笑容,自顾自走到窦太后身侧,摆弄起了火炉内的木柴;</p>
一边摆弄着,一边不忘对一旁的宫人吩咐道:“再去取两个火炉来;”</p>
“可千万不能让太后着了凉,再惹了风寒。”</p>
闻言,一旁的宫人自是赶忙拱手领命,只片刻之内,便将早就备好的几个火炉取来,分别放在了窦太后身后、身侧;</p>
见此,窦太后面上清冷却不减分毫,只摆出一副‘我是瞎子,我什么都看不见’的架势,看着不远处的兽圈,漠然发起了呆······</p>
“诶,小九;”</p>
“今儿这······”</p>
“——怎么个意思?”</p>
刚到窦太后身侧约五步的末席坐下身,耳边便传来五哥刘非疑惑地询问声,惹得刘胜不由得抬起头;</p>
待看见窦太后面上冷漠,以及天子启那有心献媚,却根本得不到回应的尴尬神容,刘胜也只嘿然一笑,自顾自坐下身来。</p>
“还不是那日宫宴,父皇惹恼了皇祖母;”</p>
“皇祖母气急之下,直接不让父皇削藩了。”</p>
“这不,父皇也慌了神,才有的今日这一遭······”</p>
尽量压低语气,将今日这诡异的场面,简单向身旁的五哥刘非解释一番,刘胜便百无聊赖的低下头去,也学着祖母窦太后的模样,自顾自发起了呆。</p>
——今日这一遭,可以说跟刘胜半点关系都没有。</p>
天子启要刘胜去劝,刘胜去了,没劝动;</p>
天子启又要刘胜,将窦太后从长安请来这上林苑,刘胜也已经请来了。</p>
接下来的事,就不关刘胜的事了。</p>
天子启爱咋地咋地,只要别再把刘胜扔进那兽圈里,刘胜就绝对不会再开口,多说上哪怕一句话。</p>
倒是一旁的刘非,听闻刘胜这一番解读,却是不由有些焦虑起来。</p>
“不让削藩了?”</p>
“这!”</p>
“若父皇不削藩了,我还怎么率军出征,平定叛乱?”</p>
略带焦急的一声质询,却只惹得刘胜漠然侧过头,望向五哥刘非的目光中,更是隐隐带上了些许警告。</p>
“五哥;”</p>
“要是还信得过弟弟我,就听我一句劝。”</p>
“——今日之事,五哥还是不要插手的好。”</p>
“万一再莫名其妙让父皇盯上,受罪的,可就不单是五哥了;”</p>
“便是牵连程夫人,以及四哥、八哥,甚至唐夫人、六哥,也不是没可能的事······”</p>
意味深长的发出一声提醒,见刘非面上仍略有些焦急,刘胜不由又稍发出一声短叹;</p>
侧过身,望向一旁的天子启,刘胜思虑再三,终还是道出了一句话,才让刘非稍安下心来。</p>
“五哥放心;”</p>
“这藩,父皇无论如何,都是一定要削的。”</p>
“虽说有皇祖母在,父皇没办法一意孤行、强行削藩,但今日,父皇肯定能说动皇祖母。”</p>
“若是连这点事都处理不好,父皇,也就不是父皇了······”</p>
沉声道出一语,终于是让刘非若有所思的点下头,将面上焦急之色尽数敛去,刘胜才正过身,暗自思虑起来。</p>
或许在后世人看来,这或许有点奇怪;</p>
——刘启堂堂天子之身,想要推行《削藩策》,难道还要看窦太后的脸色?</p>
不都说,后宫不得干政的吗?</p>
窦太后这样插手朝政,难道就不怕遭到天下人的唾骂,被朝野内外千夫所指?</p>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那句‘后宫不得干政’的政治潜规则。</p>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p>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每一个存在于世间的规则,都必然是因为曾经的一场灾难,才应运而生。</p>
就好比后世,华夏民族饱经鸭片战争的催财、‘病夫’之名的屈辱,才会在新时代,维持对‘独品’全方位无死角的打击力度;</p>
再好比后世,那一场震惊古今中外,甚至动用到各类轻重火器、先进战术的村战,导致对热武器的全方位管制,成为了华夏朝堂的不二选择。</p>
延伸到华夏封建历史上,那句出现频率极高的‘后宫不得干政’,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p>
——后来的朝代,之所以会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觉悟、共识,就是因为过去,曾经发生过因为‘后宫干政’,而导致天下大乱的事。</p>
有了这样的教训,后世的人才经过反思之后,得到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结论,并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将其打造成了主流思想界的共识。</p>
而将‘后宫干政’的恶果展露于世人眼前,让后世人在反思之后,得到‘后宫干政,祸国殃民’的认知的,则恰恰是如今这汉室建立之初,所发生过的几件大事。</p>
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发妻:高后吕雉。</p>
太祖刘邦驾崩之后,孝惠刘盈年少登基,朝中大事俱掌于太后吕雉之手;</p>
尤其是在几年后,孝惠刘盈也英年早逝,汉家皇位传到刘氏第三代子孙:前少帝刘恭时,吕太后的权势,更是全然达到了巅峰。</p>
后世人如何评说吕太后的功、过,刘胜早已有些记不清了;</p>
但刘胜知道的是:在如今的汉室,高后吕雉的风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p>
——对于吕太后的执政能力,如今汉室的主流舆论,还是比较认可的;</p>
但对于吕太后遍封诸吕外戚为王、侯,最终引发‘诸吕之祸’一事,如今的汉室,则是无一例外的唾骂、鄙视。</p>
这样说来,吕太后纵容母族外戚、引发诸吕之乱,便算是后世‘后宫不得干政’之说,在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依据;</p>
而第二个依据,距今也依旧不远。</p>
——薄昭。</p>
在薄昭那件事之前,已故太皇太后薄氏一族,原本可以成为一家门风淳朴、严谨的外戚;</p>
尤其是继之前,那‘祸国殃民’的吕氏外戚之后,成为一家明显和吕氏‘天差地别’的好外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