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天子启身前,见天子启并没有被晁错蛊惑,申屠嘉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现出一抹如释重负的神情。</p>
便见申屠嘉心有余季的笑着摇了摇头,再朝天子启拱手一拜;</p>
待坐回座位,申屠嘉嘴上,虽是对天子启做着汇报,但那满带着警告的目光,却时不时瞥向了刘启身侧的晁错。</p>
“陛下;”</p>
“燕、代两国,也和梁国一样,是绝对不能削土的。”</p>
“——因为早在太祖高皇帝之时,燕、代两国的敕封,就是出于抵御北方的匈奴人、卫戍边墙的目的。”</p>
“而现在,陛下即将推行《削藩策》,关东即将爆发诸侯叛乱的战争;”</p>
“这就让梁、代、燕三国,变得无比的重要。”</p>
“为什么这么说呢?”</p>
如是说着,申屠嘉不忘又撇了晁错一眼;</p>
似是说教,又似是鄙夷般说道:“因为梁国,可以为陛下、为朝堂,将叛军挡在函谷关外,挡在睢阳以东。”</p>
“而燕、代二国,则可以为陛下、为朝堂,将匈奴人挡在边墙之外、长城以北······”</p>
“为了保证战火不会波及关中,梁国,必须始终站在朝堂这一边;”</p>
“同样的道理:为了保证匈奴人,不会在这一场战争中,成为朝堂需要对付的第二个敌人,燕、代二国,也同样要坚定不移的站在朝堂这一方,为我汉家,守住北方边墙。”</p>
“——只有这样,陛下才可以将这场叛乱所波及的范围,控制在关东;”</p>
“并将朝堂所需要对付的敌人,控制在‘只有宗亲诸侯,而没有外族北蛮’的程度······”</p>
听到这里,天子启才终于面带认可的点下头,轻笑着望向申屠嘉,毫不吝啬的表达了自己的敬重;</p>
<a "://fantuantanshu" id="wzsy">fantuantanshu</a></p>
待片刻之后,天子启的目光,从申屠嘉移到晁错身上时,那深邃的目光,却又有些复杂了起来。</p>
虽然从始至终,天子启都没有说哪怕一句话,但就是这分别望向两人的目光,便已经说明了一切。</p>
——晁错!</p>
——你看看人家申屠嘉!</p>
感受到天子启的这层用意,晁错自是如丧考妣的低下头,朝天子启漠然一拱手,便失魂落魄的坐回了自己的座位。</p>
而申屠嘉,也终于将夹杂着敌意的目光,从晁错身上收回。</p>
暗下稍一思虑,便对天子启又一拜。</p>
“除去镇守关中门户的梁国,以及卫戍北方边墙的燕、代二国,剩下的宗亲诸侯国当中,其实,也没有几个迫切需要削的。”</p>
“——赵国,虽然没有直接与草原接壤,却也是燕、代二国坚实的后盾;”</p>
“如果边墙有事,燕、代二国自顾不暇,赵国,就可以派出援军,来加固北墙的防线。”</p>
“太祖高皇帝之时,之所以会给予赵王‘必要时,统掌燕、代之兵’的权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p>
“但相应的:由于这样庞大的权力,陛下对于赵国,也需要多加戒备,绝对不能让赵王,参与到这场叛乱当中。”</p>
“因为赵国一旦参加叛乱,就意味着边墙很可能会出问题,匈奴人就算原本不打算来,也很可能会被赵王请入边关;”</p>
“而到了那时,有赵王亲自‘带路’,燕、代二国再如何,也绝对无法抵挡匈奴人南下,参与到这场叛乱之中了······”</p>
听闻申屠嘉此言,天子启也不由悠然发出一声长叹,又面带赞可的点了点头。</p>
对于如今的汉室而言,宗亲诸侯,确实是让朝堂如鲠在喉的重大隐患。</p>
但宗亲诸侯割据的问题,却并不是‘由来已久’。</p>
——若非如此,太祖高皇帝刘邦,也不可能用这些刘氏宗亲,来做关东各国的诸侯王了。</p>
实际上,太祖刘邦在最开始,无论是分封异姓诸侯,还是后来以宗亲诸侯镇压关东,目的都只有一个:为朝堂中央分担治理地方,以及守卫边关的压力。</p>
至于宗亲诸侯尾大不掉,拥兵自重,也正是因为‘治理地方’‘守卫边关’等职责,让这些诸侯王可以名正言顺的囤积兵马,肆无忌惮的强大自身。</p>
但对此,长安朝堂,却根本没有反对的立场。</p>
——让俺们治理地方的是你,不给派官员,让俺们自力更生的也是你;</p>
——让俺们守卫边疆的是你,不给派军队,让俺们自己招兵买马、组建军队的也是你!</p>
合着好赖话,都全让你长安朝堂给说了?</p>
所以说到底,即便是到了现在,那些关东诸侯们已经尾大不掉,并早已显露反状,但关东地区的治安,以及边境地区的边防压力,也还是由这些诸侯王承担大半。</p>
尤其是北方的燕、代、赵三国,几乎是在汉匈战争爆发初期,汉室唯一可以发动的抵御力量。</p>
所以,饶是天子启也想一次性把燕、赵二国给削了,也不得不承认:申屠嘉,是对的;</p>
为了叛乱爆发之后,长安朝堂能专心平定叛乱,而不是一边平叛,一边在边墙和匈奴人作战,燕、代、赵三国,必须被排除在《削藩策》的打击范围之内。</p>
——最起码,也得是暂时排除在外。</p>
想到这里,天子启便又点了点头,望向申屠嘉的目光中,也逐渐带上了些许严峻。</p>
“丞相的意思,朕明白;”</p>
“如果可以,朕也必然会竭力争取,避免赵国,参与到这场叛乱当中。”</p>
沉声一语,便见天子启又低下头,抓起一卷以‘楚王刘戊’四个字开头的罪状书。</p>
嘴上,天子启也不忘问道:“请丞相再说说,其他的宗亲诸侯,该如何处理?”</p>
听闻此言,饶是对关东各国的情况了若指掌,申屠嘉,也不由陷入了一阵漫长的思虑之中。</p>
梁国,是函谷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动;</p>
燕、代、赵,是抵御匈奴入侵的中坚力量,能不动也得尽量别动。</p>
而剩下的宗亲诸侯······</p>
“陛下。”</p>
思虑良久,终还是得出结论的申屠嘉,望向天子启的目光,也尽带上了满满的坚决。</p>
“臣认为,如果《削藩策》的目的,是逼反某个诸侯国的话······”</p>
“——那唯一需要削的,便应该是吴国!</p>
!”</p>
毫不迟疑的道出一语,便见申屠嘉缓缓站起身,不顾一旁的陶青、晁错二人骇然欲绝的目光,一步步走到天子启的面前。</p>
“归根结底,《削藩策》想要达成的结果,也不外乎两种。”</p>
“——削夺诸侯王的领土,查看宗亲诸侯王们的反应。”</p>
“如果宗亲诸侯们不反抗,那就可以通过削土,彻底减弱诸侯王们的势力,让他们不再有做乱的能力;”</p>
“如果宗亲诸侯们奋起反抗,则可以通过平定叛乱,来彻底铲除宗亲诸侯!”</p>
如是说者,申屠嘉不忘回过头,不冷不澹的看了晁错一眼。</p>
“臣记得,内史在《削藩策》中说:不管是否削藩,宗亲诸侯都会反叛;”</p>
“但臣认为,在如今的关东宗亲诸侯们当中,唯一一个‘无论如何都会反’的,只有吴王刘鼻一人。”</p>
“——有能力纠集起关东诸侯,合力发动反叛的,也只有吴王刘鼻一人。”</p>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p>
“擒贼,先擒王!”</p>
“所以,陛下与其用一纸《削藩策》,将所有关东诸侯都一起逼反,倒不如只削刘鼻一人。”</p>
轻声道出一语,申屠嘉写满严峻的面容,也终于有了些许放松的趋势。</p>
“如果连刘鼻都不敢反抗,那等以后,陛下再次序削其他的宗亲诸侯,也绝对不会有人胆敢反抗。”</p>
“若刘鼻有心反抗,陛下却也只削了刘鼻一人的国土;”</p>
“——对于其他宗亲诸侯,陛下非但不用削土,甚至,还可以许下厚赐。”</p>
“这样一来,只有刘鼻一人被削土,便很难会让其他宗亲诸侯,生出‘兔死狐悲’的想法;”</p>
“对于刘鼻共同反叛的提议,也基本不会有人理睬。”</p>
“只要无法扇动其他宗亲诸侯,那刘鼻,便是孤身一人、势单影孤。”</p>
“只凭一个吴国,刘鼻就算是举兵反叛,也根本无法对朝堂,造成太大的威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