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3gfk.com
字:
关灯 护眼
课外阅读网 > 他有一剑 >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门符纸
推荐阅读: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门符纸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一道符的构成有五个主要部份组织而成:点符头:符咒开笔最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么事就该找什么主事之神符,如同现今使用者权威或教授。符腹内:此道符功用要用于何事作用、斩妖除邪或镇宅,在此处即可明了。

符胆:为一道符的精华所至生魂及灵魂,符能不能灵验全在此诀。符脚:为请兵将镇守之意,符脚变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脚也有口诀

“居不可无桃”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吉祥、平安、长寿的向往和追求。国人对它情有独钟,桃符--桃木浮雕钟馗是相信桃木能制鬼避邪的一个作用。

桃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传说是有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相传可以治恶鬼。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尽管文化中有关桃的描述含有神话故事很多,迷信成分浓重,但桃木避邪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我们因当明白什么是“邪”。邪就是不正当、不正派、邪恶、邪念、邪说。

中医指邪就是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常见的有外感六淫:风, 寒,暑,湿,燥,火.七情,痰,饮,瘀血等,邪气入侵人体就会使人生病,病就是邪。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邪,妖异怪诞。

避邪就是避免或驱除邪祟。一般用做迷信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其不侵扰人的意思。其实最简单的说避邪即指去病。在医学科技较为落后远古代时期,洪水、猛兽并不是威胁人类生存第一天敌,因为人类在与大自然搏斗中已经掌握自然生存的法则,而古人类无法认知和解释的是“瘟疫和疾病”。

使人们心里产生极度的恐惧,认为神鬼在作怪,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邪气,不祥的邪祟。然而在人类不断的与邪魔做殊死搏斗过程中!发现了桃木在某些方面是对付邪魔强有力的武器。使人们产生了对桃木崇拜,以至在人们心中“桃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尊桃树为“仙木”。

其实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桃树一身均可入药。鲜桃肉质致密,甘甜多水,含维生素、铁较丰富,作为食疗果品,桃对胃阴不足、口干口渴或体虚体液不足之便秘症有较好的滋养和润下作用。桃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可以常吃的水果,肺病患者吃桃也益处多多。

云篆太虚,浩劫之初。乍遐乍迩,或沉或浮。五方徘徊,一丈之余。天真皇人,按笔乃书。以演洞章,次书灵符。元始下降,真文诞敷。昭昭其有,冥冥其无。

道教符咒中的符头、符胆、符脚自古以来论符咒派别不少,但各拜其祖师,画符方式自然有所不同,而其符头的暗号也各有差异。

如许多符图上常见的“三勾”即是代表三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或三界公(城隍,土地,祖师)的记号。符图上的三勾在整个符图上代表三清的意思,而在敕令及神名之下则代表三界公。下笔书此“三勾”时应暗念此咒语:“一笔天下动;二笔祖师剑;三笔凶神恶煞速去千里外。”

、  一笔一句须恰到好处,意为“踏符头”。“符头”也由敕令,雷令等画符法作为符头,其种类之繁多,因玄门道教符咒的教派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请神,调兵遣将,多书以“敕令”为符头。如无“三勾”三清符号时,必须用咒语,日“天圆地方,律令九章,吾今下笔,万鬼伏藏。”即可。

如果在画符的时间,符咒中无上符头,则在画符时先念:一笔天下动;二笔祖师剑;三笔凶神恶煞去千里外,此符头用咒为:一转天地藏,二转鬼神惊,日月两点合明动乾坤,急急如律令。

在写“敕令”二字的时间是需要念咒的,用咒为。一围天地动,二围主病动,三围不求血,四围不求脓,五围不生疽,六围不生疖,七围大神咒,急急随咒灭。

符胆是一张符令的灵魂,是符的主宰,一张符能否充分发挥效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符胆镇守其中。 书符一般都称为入符胆,入符胆的意思就是请神明镇座这一张符令之内,把守此符的门户。一般常见的符胆是“罡”字,也有“井”字,也有“马”字,“化”字等不胜枚举。然何谓符胆呢?符胆是由一些秘字所组合而成。

道教符一派,肇始于东汉。自张陵创教巴蜀,至隋唐之际八百余年,道教中先后形成了天师、上清、灵宝三大道派。入宋,道教符纂之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汉唐三大道派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北帝、神霄、清微、东华、天心、太一、净明等新的符宗源。以致宋元时期道教符流派繁衍,著述丰富,学说成熟,空前兴盛,道教符学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之际,诸宗渐归同一,大多皆融入正一派中,其中亦不乏杰出人物。从东汉至清代,绵延一千八百余年,道教符一派代代相承,道脉不绝,影响甚巨且广,是道教中最重要的主体。这里,就符派的主要流派之历史,作一概述,以促进对道教符派的研究。

张陵在创教初期,主要是运用上章招神和符咒劫鬼等道术来招纳信徒。据李膺《蜀记》言,张陵在鹤鸣山学道,避病疟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之,遂解使鬼法。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可见,从张陵创教之始,符咒术便成为其传播道法的主要工具,而被广泛使用。由此,道教符派的主脉即根基于此,故诸宗皆祭张陵为祖天师。

据《汉天师世家》所言,张鲁之子张盛精修道法,父命嗣教,携带祖传剑印经,自汉中迁居江西贵溪龙虎山,得祖天

师玄坛及丹灶故址,即其地为居,以三元日自登坛传,以授四方学道之士,动千余人,自是阐为科范,率以为常。明王棉《青崖从录》亦说,张陵曾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移居龙虎山,为天师道龙虎宗肇始。但上说缺乏史实文献,难以为信。张陵之后嗣迁居龙虎山,当在晚唐。

五代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曰:东汉末三天法师张君房受太上正一科法,先是蜀当鬼宿之分,下有十二四治阴司,以调二十四气。后为六天魔鬼占据,号曰鬼营。天师以正一法而降制焉,至今列为阴局,鬼为阴吏。天师之裔,世传一人,即信州龙虎山张家也。大约此教盛于吴蜀,迄于魏世,有篙岳寇谦之天师,复大弘阐历于唐季,其间道业彰灼者,江左即有若简寂先生陆公修静,中字即有若隐真赵先生、潘天师、澄源李先生、司马天师、宗元先生、吴天师、牛先生、叶孤云、叶广寒二天师、希和李先生,皆传教之光明者,具载道门七叶图,其于枝分脉散,不可胜数。这是对张陵正一道于汉唐之际传承的较为准确的记述。其后,南唐后主李煌在龙虎山建天师庙,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赐二十二代孙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哲宗绍圣四年救龙虎山为正一派本山,从此龙虎山遂成为夭师道、正一派传道布教的中心。

张陵各代子孙皆受封号,史有明文。

在历代天师之中,精通符法者甚多。如十代天师张子祥,广宣符,教化四方;十一代天师张通玄,以符水治大疫,汲饮者皆愈。,因此乞符者云集,受经箫者益众;十九代天师张修,凡有疾病求治者,木叶治之即愈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理法皆精,曾书铁符以除解州盐地灾怪,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愈同时吸取钟吕内丹之学,将丹道与符法相结合,从而使道教传统的符学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符法精妙,屡见神验,深得理宗信任,命其提兴三山符,兼御前诸宫观教门事,正一派从此取得了统领符诸派的地位,延至今天亦然。

上清派创始于东晋中叶,尊魏华存夫人为始祖。它的出现,与张陵天师道有直接的联系。其开创者杨羲、许谧、许迈等本皆天师道徒,魏华存亦曾任天师道祭酒。因此,也可说上清是从师道分化而来。

该派自杨、许等人创立之后,再经王灵期的推衍,才逐渐发展。至南北朝时,陆修静亦传上清经法,总后三洞,为世宗师。陶弘景隐居茅山,出入朝野,整理上清典籍,著作甚丰,贡献尤巨,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中心。从他之后,上清派历代宗师多居茅山,故该派亦称茅山宗。

从隋唐至宋元时期,上清派十分兴盛,出现了一大批高道。如王远知通晓天命,唐高祖龙潜时,先生密告以符命。司马承祯有著作十余种,深受武则天、睿宗、玄宗倚重,玄宗并从其受.其弟子李含光精通上清**,曾数次入京。

玄宗受三洞经于大同殿。入宋,朱自英传授上清经法,仁宗赐号国师,太后受其法。刘混康得神宗、哲宗、徽宗倚重,时皇后孟氏误吞针止喉中,医莫能出,师遂进服符,呕出,针刺符上,宫中神其事。蒋宗瑛、肖应臾、董思靖、杜道坚、张雨等则以博学高行、著述等身名世,各有精微玄论,阐发上清经法。

该派传承非常清楚,以东晋魏华存至元代刘大彬,共有四十五代宗师。基传承以杨、许上清经为凭,至刘混康得御赐九老仙都印、宝剑后,传承信物又增加了剑、印。并与龙虎山,阁皂山鼎峙,传授符。

今茅山、龙虎、阁皂,实有三坛,符遍天下,受之者各著称谓上清派以修习上清法为主,也兼习灵宝、三一皇及天师道法。修持方法以存神、炼气为要,也倡众求合修,结合符法、咒术、导引、服食、药饵、外丹、气功、养生诸术,以求长生之道。至唐宋时,司马承祯又援引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学说,充实道教的内炼理法;肖应臾则采用内丹之学解释符咒之术,主张内炼成丹,外施符咒,符咒之术猫以人体之灵气真神为本,颇有创新。

按唐代高道间丘方远所说,该派源于元始天尊,至黄帝时得天真皇人传授,皆天书古篆。

;后大禹得之以治水,功成更演五符,藏于洞庭包山;至战国吴王阖间时,曾令龙威丈人取出,但无人能识。直至葛玄、陆修静推衍增修,立成仪轨,砖是灵宝之教大行放世。始放轩辕,终于简寂,法教圆通,使后世得睹夭仪,传习者悉无疑虑,于此教而成真者不知几极,承袭此教为帝师者代有其人。

灵宝派道术以符咒、科仪为主,就此而言接近天师道。亦受上清派影响,讲习存神、炼气、诵经之术。但唯该派在教义上却颇受佛教大乘经义的影响,强调普度一切人,视灵宝经为大乘之法。在其经文中随处可见三世轮转、善恶因缘、罪福报应、检束三业、度劫更生、涅架灭度、修功德、奉戒律、造福田等说教,从而使道教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概而言之,重视劝善度人、斋戒科教,是灵宝派最显著的两大特点。

该派擅长斋蘸,由陆修静传下的灵宝古法,经唐代张万福、杜光庭等发展,成为道门施法的基本准则。宁全真、金允中所编《灵宝镇教济度金书》、《上清灵宝**》合计多达四百二十五卷,明代的《灵宝无量度人上经**》亦有七十二卷,详述了道教斋酿的各种科仪轨范。故其地位虽不及天师、上清三派,但在民间却相当活跃。从北宋时即与龙虎、茅山鼎峙,并以江西阁皂山为祖坛,传授灵宝经,因此又称阁皂宗。

不仅为该派所重,亦为各派道门及信徒奉为万法之宗,群经之首。其内容极其丰富,既阐述了阴阳、三才、五行等宇宙生成、人物蕃育及顺德齐功之道,又讲述了消灾辟驱、制鬼镇魔、养神成真之术,是研究灵宝道法最重要的著作。概而言之,灵宝派在符方面显得较有系统,比天师、上清二派有更多的建树。

北帝派为唐初道士邓紫阳开创。初在麻姑山修道,后巡游中岳、南岳、庐山、王屋山、函谷关、宗圣宫及诸名山,其精诚感帝授法,遂开北帝一派。初隐麻姑坛之西北,后因省亲,路获神剑佩之。性颇刚毅,自负济世之材,每憩溪壑之间,诵天蓬咒不辍,遂感北帝,遣神人授以剑法。""唐明皇开元中蒙召入大同殿,建醮胡藩,封为天师。"

自邓紫阳肇开此派,历经其侄子邓德成、侄孙邓延康以及后裔邓道牙、邓道苗、邓启霞数代,再加上众多弟子谭仙岩、史洞、左通元、邹郁华、何元通、王栖霞、黄洞元、瞿童等人的推衍,并得力于唐代帝王玄宗、德宗、宪宗、武宗、宣宗、懿宗的崇信,很快便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并修建一批专祭北帝的院堂,行使北帝**。

叱咤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徽宗召对称旨,又于宫中驱怪缚鬼,显诸灵异。敕封"冲虚妙道先生",未几,拜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凝神殿侍宸等职。据说他能预知天命,数以修政练兵事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归故里。

流风所被,道教内丹南宗一系,至四祖陈楠开始,兼传神霄雷法。据五祖白玉蟾言,陈楠游黎母山遇汪真君之徒辛忠义,得都天大雷法,后以传已。白玉蟾丹道、雷法兼精,其门徒甚众。弟子彭耜开"细林宗",活动于福州。尚有留元长、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皆复雷法之传。

苏州玄妙观成为历代神霄派活动的据点,许多大师如王文卿、莫月鼎、张善渊、周玄真等皆曾寓居于此。清代又有施道渊一系住此传承不绝。施道渊字亮生,别号铁竹道人,吴县人。童真出家,遇异人张信符授丹诀。年十九,从龙虎山徐演真受五雷法,能驱役百神,除祟疗病,后主玄妙观,传神雷道法。弟子胡德果,传潘元圭,潘传惠远谟,惠传张资理、施神安,已至嘉庆之世。

神霄派的著述颇丰,其道术以融合内丹、符以及禅法、密法为特色,尤重雷法,十分值得重视与研究。

该派称其符法出自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清微派。黄舜申号雷渊,字晦伯,福建建宁人。十四岁时得危疾,南毕道以符法治之,雷震于庭,其疾顿痊。观其骨相合仙,悉以所传付之。

遂以善祈禳、精雷法,名震朝野上下,得南宋理宗、元世祖召见,并敕号"雷渊真人"。他集清微法之大成,"覃思著述,阐杨宗旨,而其书始大备。凡有祈祷,若持左券,而能不动声色,以取偿报于渺茫冲漠之中,弗爽晷刻,何其神也。一时王公大人争欲罗致,四方来受学者以千数。"有亲传弟子三十五人,三十人各得一法,仅五人尽得全法,即张道贵、熊道辉、叶云莱、刘道明等。"皆为一代宗匠,道德冲融,内外光霁焉。"

与其它宗派相比,清微派在继承传统符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内丹修炼,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清微丹法"。此外又援取佛教密宗的修本尊法,演变为"变神"之道。在理论上,有取于禅宗、全真道的"明心见性"及儒家理学的"格物致知",并用"万法唯心"的观念,为其符咒之术奠定基础。总而言之,清微派的符之学因其有系统、理论性强、兼容性佳,在道教的符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推荐阅读: